书作论著
何须仆仆从他觅 清风明月谁家无
作者: 2013-01-15 点击次数:909次
品读书画家董治国,犹如静观一条无语东流的河。
喜欢看他挥毫泼墨。往往是寂寥的夜,白日的喧嚣已然隐遁在如洗的月色中。治国小小的画室燃起了橘黄的灯光,袅袅的茶香游弋在周遭的空气里。于是,他开始在砚田用功,流连于那些乌金般的线条和斑驳的色块:慢慢地,一个个契合化工的汉字隐现在素笺上,变幻,流淌,不可端倪;一朵朵莲花的生命在纸上含苞绽放,鲜活的,空灵无滓——徜恍中,我似乎走进了心灵的最深处,安谧却又微醺。
天命之年的治国,微黑的面庞平和而睿智,谈话间的语气坦然而从容。四十年来,他用书画艺术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,用笔墨宣纸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,客观万物经过他澄心静虑的抽象提取,并通过种种思维的沉积,最终形诸笔端,转换成极为凝炼、丰富的线条构架之美,从而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鲜花和掌声;然而他却依旧谦和、内敛,因为他深知,书画需要悟性,更需要甘于淡泊、清贫和寂寞的特质,那些追名逐利、贪欲无止的人是无法达到艺术的高深境界的,毕竟,真正的书画其实只是一种无名利之累、胸无尘埃的禅心之迹。
看治国的字,或轻拂徐振,缓按急挑,或纵横引纵,左牵右绕,虽系一时兴到之笔,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,似青天白云,卷舒自如,又清便婉转,如流风回雪,引导着我们的眼睛作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。
看治国的画,无论是迎风滴露的荷花,还是枝间腾挪的鸟雀,无论是纠缠萦绕的紫藤萝,还是云香鬓影的红牡丹,在他的笔下,都经历了倾心的演绎,或隐或显、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情趣美,宛如一首首充满想象的抒情诗。
我时常觉得,细细品读治国的艺术道路,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心灵。多少年来,在那些独自求学、颠沛流离的日子里,尽管没有如堵的追随者,没有拍手激赏的人群,他却用异乎寻常的耐心和持久力,默默承受了沉寂与无声、孤独与贫穷;而一旦成为海上闻人,他却又淡然处之,不意在人前矜夸——因为他明白:一个书画家毕生的探索,何尝不是一种持久的自我发现与追寻呢?或许,艺术家可以征服所有的观众,但他无法欺瞒自己。因为,无论人们给他怎样的评价,最后真正的评判者,其实还是他自己。他曾经非常诚恳地告诉我说,知天命之年,蓦然回首,不觉浪费了太多的光阴,惟有推掉一些不必要的应酬,抽出时间继续精研覃思,才能有所进境;至于浮名利禄,何必心有戚戚焉?
轩窗微启,听金蝉之曼唱;薰风落叶,叹篱菊之清芳。烦嚣之后复归平静,治国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又一新境地。
此刻,在他置身的这条艺术坦途上,风和日丽,满眼苍翠,让我们衷心地为他祝福。
(作者单位:郑州市档案局办公室)
上一篇: 著手成春 人淡如菊
下一篇:索解董治国书画艺术